极目新闻记者 陈勇
春节前,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永红村的纸扎艺人程武华,忙着扎龙灯,为即将到来的元宵龙灯庙会做着准备。(此前报道→)
【资料图】
程武华的彩纸扎龙头
在很多地方,都有春节、元宵节玩龙灯的习俗。在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人们更是把龙灯玩出了名堂。杨店龙灯因其龙头巨大故又称之为杨店高龙,是湖北省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也是孝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每年元宵节,到杨店看舞龙的人均以十万计。
看龙灯简单,玩龙灯也不算太难,其实最难的当属扎龙灯。而拥有这项“绝活”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对于希望每年能够看到龙灯的人来说,纸扎艺人的坚守,就更加难能可贵。
其实不仅是扎龙灯,在乡村里,还有着大量的像程武华一样拥有着独特“绝活”的手艺人,这项绝活不一定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但他们一辈子都在做这个,对此有着自己难以言说的热爱。
在孝感应城市伍家山上,就有一个坚守的手艺人,他就是制陶人胡光荣。在应城市三合镇伍家山土生土长的胡光荣,祖上四辈都是土陶制作手艺人,他从记事起,便跟祖父、父亲制陶。这些土陶制品朴拙纯厚,使用起来又兼具养生功能,很受海内外文艺、养生圈子内的人士喜欢。伍家山制陶被列入了应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胡光荣是幸运的,他的坚守,和电商达人的合作,让这项技艺在网络时代走出了深山。还有更多的乡村手艺人,他们的“绝活”以及创造出来的产品,依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这项技艺的传承,很多都是子承父业。而不管是子承父业或是天赋先行,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都蕴含着老一代匠人对传统技艺最真实的眷恋和珍惜。随着时代的浪潮,愿意继承父辈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所幸,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非遗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训基地如雨后春笋,采用“培训+传承”的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将传统技艺传承好的同时,也培训带动群众就业创业。
类似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非遗基地和工坊在各地有很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文旅部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和线上传播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人员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借助非遗工坊模式,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们坚信,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手艺人,他们的“绝活”必将发扬光大。
(来源:极目新闻)